作者:不吵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/心理分析师
经常听到家长们凑在一起叹气:“这孩子让往东偏往西,是不是到了叛逆期?”
有经验的老人支招:“只要别过份,就顺着点”;也有人说:“不能惯着,棍棒出学霸”;还有家长困惑:“少操心?整天玩游戏,不管以后可怎么办!”
孩子的叛逆心理是天然的、阶段性的还是故意对抗? 今天就和家长们聊聊:
孩子为什么会叛逆?不同阶段的叛逆有什么特点?我们到底该怎么应对这些对抗行为?
一、孩子到底为什么叛逆?
展开剩余86%想解决问题,得先搞明白 “叛逆” 的含义到底是什么。
家长眼里的 “叛逆”,往往是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,要他们做什么事总要问个为什么,还敢于说“不”,这让家长很头痛,明明是为了他们好,为什么不领情?
心理学上认为叛逆期是存在的,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特定的心理发展阶段,核心表现为对家长、老师等权威角色的反抗倾向,开始出现独立的想法和行为。叛逆行为的本质,是孩子在划清 “自我边界”。
比如:
· 3 岁孩子非要自己用勺子吃饭,哪怕把粥洒得满身都是,边哭边喊 “我自己来”;
· 15 岁孩子坚持穿破洞牛仔裤,哪怕妈妈说 “冬天穿这个会冻腿”,他却怼一句 “这是我的风格”。
这些看似 “不听话” 的行为,其实是孩子在说:“我能自己做决定了”。
从心理学角度看,这是个好信号: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在觉醒,正在学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。如果家长能看懂这个信号,就不会觉得孩子是 “故意作对” 了。
二、孩子在哪个阶段会叛逆?
孩子叛逆最明显的阶段有两个:
第一个:幼儿期(3-6 岁)——“我自己来!”
这个阶段的孩子像个 “小大人”,突然开始对所有事说 “不”:
· 自己穿鞋子,哪怕穿反了也不让碰;
· 自己倒牛奶,洒了一桌子还不许妈妈擦;
· 出门非要自己背书包,哪怕里面装着他根本背不动的绘本。
第二个:青春期(12-18 岁)——“别管我!”
这个阶段的孩子更 “难搞”:
· 锁着房门不让进,日记本藏得比考试卷还严实;
· 穿什么、玩什么、和谁玩,都要自己说了算;
· 你说一句 “别熬夜”,他可能怼回来 “别管我了”。
为什么这两个阶段的孩子特别容易 “对着干”?根据我们接触的案例来看主要有三个原因:
1. 生理原因:身体在 “催着” 他长大
青春期的孩子,大脑经历的巨变让他倍感焦虑;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给他造成的压力,所以青春期的孩子考验的是父母的“读心”能力。如果父母读不懂,才会把孩子往“叛逆”的道路上推。有些心理学家还形象地把青春期称为空中飞人期,什么叫空中飞人期?就是说他已经离开了儿童的此岸,正飞向成人的彼岸的过程中。也就是说,这个年龄阶段既渴望自己成熟,具有成年人的独立精神,但是他又残留着很多儿童时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。有心理学家这样指出:青春期孩子的叛逆,他们自己也控制不了。
2. 心理原因:我不是提线木偶,不想被控制感
青春期孩子通常会在言语上和家长顶嘴,因为他们已经会流利表达自己的想法,但他们还不具备能力换位思考,理解不了家长的苦衷和好意,本能地觉得家长在干涉自己的自由。
3. 环境原因:外面的世界在 “教” 他新东西
比如孩子突然染夸张发色、穿奇装异服,今天想当电竞选手,明天想辍学创业。不要着急去评判,因为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指出,青春期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,叛逆是探索-试错-整合过程中的必经之路。 我们可以试着以观察者心态+安全网原则来跟他(她)沟通:你染蓝头发让我有点意外,能说说为什么选这个颜色吗? 你可以穿喜欢的衣服,但上学要遵守校规;你可以研究电竞,前提是不影响学业。如果我支持你参加兴趣社团、职业体验活动,帮助你在安全范围内试错,你看可以吗?
三、父母必修课:从对抗到对话的4个思维转变
第一步:读懂孩子
要意识到孩子叛逆不是针对你,是他们长大的 “必经之路”。
提前做点准备:学习和了解一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,日常观察孩子发生的变化。当孩子产生自我意识的时候,要为孩子的成长高兴,而不是产生反感、针对的情绪。
第二步:把“命令”换成 “商量”,让孩子觉得被尊重
用 “倾听” 代替 “说教”,先共情再引导。
进入青春期,要特别照顾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,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,例如有的家长被老师叫到学校后,当众批评、责骂孩子,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。孩子会觉得父母站在对立面,这样就可能导致叛逆心理萌芽。
比如孩子坚持要参加一个家长觉得没意义的活动,家长可以先了解这个活动对孩子的吸引力在哪里,如果直接否定,也会导致对抗行为产生。
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,不要直接说 “你怎么又考这么差”,可以说 “这次考试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,跟爸爸妈妈说说”,效果应该更好。
第三步:给孩子留块 “自己的地盘”,让他们有“说了算”的空间
幼儿期可以给孩子 “小事决策权”:比如让孩子自己选今天穿什么图案的袜子,早餐吃包子还是面条。哪怕孩子选的衣服不好看也没关系,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更重要。
青春期要给孩子“边界感”:别偷偷翻孩子的日记本,进房间先敲门,不想说的事别追着问。
还可以让孩子负责一些小事:比如安排周末的家庭活动,或者负责给家里的鱼缸续水。做得好就夸一句 “有你操心,爸妈省不少事”;没做好也别责备,可以说 “下次咱们定个备忘录提醒怎么样?”
被信任的孩子,更愿意承担责任。
第四步:家长先做好 “榜样”,做比说好
父母的言传身教,是孩子认识世界、学习社会规则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。
例如,当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,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做到,在与他人交往中也坚守诚信原则,孩子便会在耳濡目染中明白诚信的重要性,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;父母的眼睛只盯在了孩子身上,对自己的错误却毫无察觉。劲都往孩子身上使,只顾大刀阔斧地砍掉孩子的毛病,只管孩子,不管自己,这样“双标”教育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:孩子因为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,通过自己直观地观察父母的行为,找到更合理的理由来对抗父母希望自己“改变”的建议,孩子也更加不想去理解父母苦心说教背后蕴含的深意。
所以有的父母只管孩子,缺忽略了自己言行,就会越管越头痛,孩子越来越叛逆,进入恶性循环。
接纳“成长”,引导并化解“叛逆”,进而让孩子建立更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才是我们想达到的目的。
更有效的应对方案,我们在后面的文章里会陆续和大家沟通。
发布于:福建省配查信-炒股票配资-券商配资开户-股票配资交易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