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的某一集中,乾隆帝亲自前往居庸关巡视,随行的有纪晓岚、和珅、他的干妹妹杜小月以及十五阿哥。当时,乾隆看到纪晓岚和杜小月激烈争论,便好奇地询问他们争论的内容。两人告诉他,京城有两条河:一条是清河,另一条是沙河,他们正为哪条河更深而争执不休。乾隆听后不屑一顾,他讥讽纪晓岚,作为一品大学士竟连这种事情都搞不清楚,并且当即断言“沙河水更深”。和珅听了也顺势附和,嘲笑起纪晓岚。然而,纪晓岚并没有直接回应乾隆的嘲弄,而是悄悄转向十五阿哥,低声说道:“十五阿哥,您记住,皇上刚才说了‘杀和珅’。”这一幕在电视剧中被戏剧化处理,但历史上,和珅的最终结局确实与嘉庆帝的命令密切相关。嘉庆帝就是未来的皇帝,而和珅的死亡也确实是在他掌权后,在狱中死去的。
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乾隆驾崩后,嘉庆帝对和珅如此痛恨呢?这一切不得不从和珅的崛起谈起。北京什刹海曾是清朝王府的聚集地,在清朝初期,四座世袭的亲王府中有三座建于此地。除了亲王府外,这里还集中了许多其他王府和贝勒府,如阿拉善王府、涛贝勒府、棍贝子府和着惠府等。前海西街有一座堪称中国第一豪宅的恭王府,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,气派非凡。其实,这座恭王府在历史上并不叫这个名字,而是名为“和第”,其第一任主人便是和珅。
展开剩余79%提到和珅,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影视剧中由王刚老师塑造的形象:那个奉承上司、刁难下属、心狠手辣、奸猾无比的“权臣”。但其实,和珅的早年经历十分艰辛,命运多舛。他三岁时失去母亲,九岁又失去了父亲。若不是因为父亲为人忠厚,且帮过很多乡邻,和珅的生活本可能会更加困顿,甚至可能早早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幸运的是,和珅受到乡亲的帮助,开始用功读书,展现出卓越的智慧。因为学习刻苦且天资聪慧,和珅成功进入了设立在皇宫西华门的咸安宫——这个宫学非常特殊,除非天赋异禀,更注重的是背景和出身。和珅虽然家境贫困,但他是正宗的八旗子弟,血统清白,得到了内务府官员的青睐。
和珅天赋出众,不仅博闻强记,而且还勤奋好学。他甚至精通满蒙汉藏四种语言,令名士袁枚都为之一惊,认为他是难得的才俊。到了1769年,年仅19岁的和珅凭借卓越的表现,获得了三等轻车都尉的职位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粘杆处侍卫——这是皇帝的亲卫队,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,类似明朝的锦衣卫。
几年后,和珅凭借一系列出色的政绩,被任命为乾隆帝的仪仗队侍从。乾隆帝对颜值极为看重,而和珅不仅文武双全,而且容貌俊美,深得乾隆的喜爱。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曾这样评价和珅的外貌:“白皙英俊,举止潇洒,极具大国宰相的风范。”因此,许多野史和戏曲都渲染了乾隆与和珅之间深厚的感情,甚至有人称和珅为“贵妃转世”,暗示两人之间不仅是君臣关系,更有更为微妙的情感纽带。然而,不管如何看待和珅的容貌与能力,事实是他逐渐在朝廷中崭露头角,年纪轻轻便攀升至高位。
和珅的察言观色也堪称一绝。1777年,皇太后钮钴禄氏去世,乾隆帝深感悲痛,数日不食不饮。尽管许多大臣和妃子纷纷劝解皇帝保重身体,和珅却默默地跪在皇帝身旁,三天三夜不曾开口,丝毫不求回报。正因为这一举动,乾隆帝对和珅产生了深深的信任和依赖,最终将一个重要职务交给了他——总管户部科尔沁左翼地区的税务工作。
户部是清朝的财政部门,管理着国家的税收、民政和粮食等事务。户部的官员常常更替,且因为信息闭塞、天灾人祸的影响,账目很容易出现混乱。然而,和珅却展现了卓越的才干,他提交给乾隆的奏折不仅详细列出了税收数据,而且每一笔支出都一清二楚,甚至最终为乾隆创收了21,842两银子的“额外收入”。他不仅成为了乾隆的得力助手,还逐步掌控了清朝的财政大权。
乾隆的财政收入每年不过八千多万两白银,但和珅却能每年创收五百万两白银,这让乾隆相当满意。而和珅不仅为乾隆带来了额外的财政收入,他还极擅长“理财”——无论是官员的馈赠还是金银财宝,他都能在自己的“规则”下收受,确保自己利益最大化。和珅的“成功”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聪明才智与敏锐的政治嗅觉,尤其是在管理国家财政和内务府的过程中,和珅通过细致入微的管理,掌握了整个朝廷的经济命脉。
然而,随着权力的积累,和珅也变得越来越贪婪。尽管他不允许官员徇私舞弊、不能动用赈灾款项,但他对于其他领域的权钱交易却无所不用其极。渐渐地,他过于依赖乾隆,忽视了即将继位的嘉庆帝,这为他后来埋下了伏笔。
嘉庆帝继位后,对和珅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和珅的“高光时刻”最终结束于乾隆退位后的权力斗争。和珅虽依旧在宫廷中维持高位,但不久后他便因自己未能及时察觉局势的变化,而陷入了致命的危机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信-炒股票配资-券商配资开户-股票配资交易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