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记者 张召旭
近日,一则“茶包喝出完整青蛙尸体”的投诉将奈雪的茶再次推上舆论风口浪尖。消费者冲泡其茉莉花茶茶包时,竟发现干茉莉花中混着一只完整干青蛙尸体,视频画面触目惊心,瞬间引爆全网热议。尽管涉事产品紧急下架,但代工模式下的品控漏洞暴露无遗,曾经风光无限的“新茶饮第一股”奈雪的茶,正因食品安全危机与业绩颓势,在信任危机与市场挤压的双重困境中艰难挣扎。
食品安全事件频发,信任大厦摇摇欲坠
日前,有网友发帖称在“奈雪的茶”预包装茶包“小盒茶”中发现青蛙尸体,引发广泛关注。上虞区市监局回应称,经查,消费者于2024年凑单购买6包该茶包,前5包无异样,第6包饮用时发现疑似青蛙物体。经调解,涉事门店依《食品安全法》赔付1000元,消费者已删除或隐藏相关网络内容。涉事产品系委托加工,已于2024年底售罄,目前相关部门正溯源分析。
“青蛙门”事件并非孤例。近年来,奈雪的茶多次陷入食品安全风波:2021年新华社记者卧底曝光其北京门店存在蟑螂乱爬、发黑芒果继续使用等问题;2024年南昌消费者在饮品中喝出苍蝇,品牌仅以“送券”搪塞;2025年2月,重庆消费者在“霸气香水橙子”中喝出塑料片,门店拒不承认问题。更甚者,2022年天津门店因使用过期牛奶被罚5000元,2021年上海门店因菌落超标被立案查处。截至2025年7月初,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奈雪的茶的投诉已超2000条,其中“劣质”“变质”“异物”等问题频发。
食品安全问题对奈雪的茶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。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当下,这些负面事件无疑让奈雪的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。对于一个以品质和健康为卖点的茶饮品牌来说,如何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,成为了奈雪的茶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从辉煌到黯淡,业绩断崖式下滑
食品安全危机与经营困境相互交织,正将奈雪的茶拖入恶性循环的深渊。2024年财报数据如同一面残酷的镜子,清晰映照出其艰难处境:全年营收49.21亿元,同比下降4.7%;净亏损扩大至9.19亿元,由盈转亏;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2.02亿元,同比暴跌75.7%,资金链紧绷的信号已然显现。
门店经营层面,颓势尽显。直营门店营收41.58亿元,同比减少5.33亿元,营收占比降至84.5%。订单量与客单价双双下滑,每笔订单平均销售价值从29.6元降至26.7元,每间茶饮店平均每日订单量从344.3杯锐减至270.5杯。分城市看,各线直营门店平均单店日销售额均大幅跳水,一线城市从1.27万元降至8900元,新一线、二线及其他城市也分别降至6800元、6900元和6900元。门店数量同样不容乐观,直营门店净减少121家至1453家,扩张步伐戛然而止。
成本端更是压力重重。材料成本占比攀升至36.76%,员工成本占比达29.16%,高昂的成本不断蚕食利润空间。二级市场对奈雪的失望清晰可见,发行价19.8港元/股,上市当天就遭遇破发,此后股价一路下行,截至7月3日收盘,股价仅为1.51港元/股,总市值不足26亿港元,曾经的“新茶饮第一股”风光不再。
没落的茶饮第一股,奈雪的茶何去何从?
2021年,奈雪的茶头顶“新茶饮第一股”的光环登陆港交所,风头一时无两。其创始人彭心曾表示:“定价在10-20块钱之间的这种奶茶其实是很惨,现在流量大的要么就是像我们这一类的,要么就是10块钱或以下的天下。”
然而,瞬息万变的新茶饮市场完全超出了彭心当年的预期,曾经被她定义很惨的奶茶品牌们并没有再“惨”下去,还凭借着规模优势站稳了脚跟。反倒是曾经定位高端、引领潮流的奈雪,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降价。
2023年,奈雪的茶放开加盟试图寻求新发展,奈何98万元的投资门槛,在一众友商各类减免加盟政策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。2024年,奈雪将单店投资额下调至58万元起,尽管如此,奈雪的茶门店扩张速度依旧不容乐观。
财报显示,截至2024年12月31日,奈雪的茶门店数量为1798家,其中直营店1453家,加盟店345家。而在当年9月30日,奈雪的门店为1884家,其中直营店1531家,加盟店353家。短短三个月内,门店数量净减少86家,扩张步伐明显放缓。
随着古茗、霸王茶姬等茶饮品牌相继上市,新茶饮赛道已经进入“万店时代”。奈雪不足2000家的门店数量,与动辄破万家的茶饮新贵相比,奈雪的茶就像是一个没落的贵族,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色。
配查信-炒股票配资-券商配资开户-股票配资交易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